講師:陳贊仁 先生
現職
華創車電設計技術中心造型設計車型專案經理。
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造型設計學系 碩士。
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Academy Art
of University)汽車設計研究所研究進修。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造型設計系 學士。
專長
汽車內外造型設計、汽車設計史、交通工具設計系統整合、汽車流程及專案管理。
經歷
§
華創車電設計技術中心造型設計車型專案經理
§
鴻準精密工業-造型設計部-資深造型設計專員
§
中華汽車汽車造型設計部專員
展覽策劃(選項,可自定,如:獲獎、專案等)
§
2012.5 Luxgen 車型新平台專案-專案經理
§
2011.4 Luxgen the Neora concept interior design
§
2008.
5 中華三菱Colt Plus外裝設計總監
§
2006.
9 中華三菱Zinger外裝Minor change設計主導
§
2006.
6 中華三菱Savrin外裝Minor change設計主導
§
2000.
8 臺北國際新車大展- Galant 內裝概念車造型設計總監
§ 演講時間:2013年4月25日 18:10~20:00
§ 演講地點:深耕講堂(管理學院二樓)
老師以生活體驗帶入主題,旅行是增進自己生活體驗很好的方式,即使是食物也能從顏色、樣式、烹煮方式、食材等了解各地的生活形態與文化,也能看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態度,而有了不同體驗,在設計思考,發想等才能有更多靈感來源。接著介紹汽車設計師的工作,一部汽車通常是由許多團隊共同合作而成,可略分為外裝與內裝部分:包裝包含造型、功能、細節等,內裝則包含外部裝潢,互動等等。而設計過程首先會有使用情境的概念圖,並進行產品分析,十字型分析,大部分會有“車型家庭化平台”的發展,利用DNA讓customer了解自己所需,所想要的是什麼,進而與行銷作業結合。過程中設計師必須擁有足夠背景知識才能與其他部門協調。未來車款方面,許多開發以情感,氣氛營造,警示與能源應為概念,其中提到燈型改變為外裝品牌是別的重要部分,以吸引消費者為優先,另外對於未來生活、城市與交通的關係也是目前努力發展的目標。(產設
王亮心)
這學期剛好有修交通工具造型設計,對汽車也有初步的了解,汽車設計是個漫長的旅程,我們學期末也是要設計下一個世代的車,因為除了市場調查之外,汽車最重要的是世界的延續性,我選mini cooper,它每個版本都共用大燈及霧燈,只是霧燈在車殻上給它不同的切面,所以大家對它的印象,對於汽車我覺得大家都在思考它與人的連結,除了材質和舒適度外,應融合現在最夯的app和雲端系統,把一些資料上傳,有很多車廠也在做這方面的開發,因為都市發展會越來越興盛,能輕巧得在都市中穿梭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主流,而且現在單身貴族越來越多,很多汽車也可往捨棄置物空間而更多機動性發展。(產設
邱瑋晨)
汽車設計重視人的比例,好像隨著十年一輪的風格會有一種傾向,因為設計過程較長,必須預測未來三至六年的風格。在產品壽命和“前瞻性”上有其特別的地方,未來的車會隨著工業和材質演化。汽車是工具同時也是具有美感的產品,因為工業和材質演化。汽車是工具同時也是具有美感的產品,因為分工很細,所以一般看見的都是外觀設計,今天看到了車子的內部,這也是另一個吸引人的部分,像是BMW i3的介紹,內部的光流有單一的流向,和不同的速度呈現出速度感。我認為是一個很棒的發展方向,因為自己本身在開車時,因為關上窗戶,少了風,就對速度沒有概念。光流的設計提供了一個人性化,美,而且安全的提醒方式。因科技的發展,車子的可互動性也提升了,界面上符合人因之外,操作界面也像3c產品那樣為使用者考量,很令人心動能快速便利的操作。
最後提到未來的交通,很大的想法,把人和兩地移動這樣想法放到,人物和兩地的移動,不僅是縮短了交通時間,同時也更加環保,我會期待在未來,所有的移動,都能整合在一起。(產設
塗若瑜)
由講師的演講可以很明顯感覺到,設計來自對生活的感受,而往往俱有情感的設計更能讓使用者感動、認同,汽車設計更是看到未來汽車設計概念的影片,會覺得很讚嘆,原來印象中,冷靜、非常工業的汽車產業,居然變得如此人性,對於駕駛的每一個肢體都能做出相對因應的反應,而現在人手一支的智慧手機,更被納入未來汽車設計機能形態改變的部分,讓人深刻感到其實科技和科技之間是環環相扣的,而重點在於這些不同的科技者,將因為“人”的行為被整合,雖然不知道如此大量的科技進入人類世界,是否真的是好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科技的便利性與人性化設計確實為生活許多原本不可能變為可能。(產設
徐珮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