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2013.04.25 講座題目:生活 - 未來交通工具的設計



講座題目:生活-未來交通工具的設計
講師:陳贊仁 先生
華創車電設計技術中心造型設計車型專案經理。
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造型設計學系 碩士。
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Academy Art of University)汽車設計研究所研究進修。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造型設計系 學士。
專長
汽車內外造型設計、汽車設計史、交通工具設計系統整合、汽車流程及專案管理。
經歷
§   華創車電設計技術中心造型設計車型專案經理
§   鴻準精密工業-造型設計部-資深造型設計專員
§   中華汽車汽車造型設計部專員
展覽策劃(選項,可自定,如:獲獎、專案等)
§   2012.5  Luxgen 車型新平台專案-專案經理
§   2011.4  Luxgen the Neora concept interior design
§   2008. 5 中華三菱Colt Plus外裝設計總監
§   2006. 9 中華三菱Zinger外裝Minor change設計主導
§   2006. 6 中華三菱Savrin外裝Minor change設計主導
§   2000. 8 臺北國際新車大展- Galant 內裝概念車造型設計總監

§   演講時間:2013425 18:10~20:00

§   演講地點:深耕講堂(管理學院二樓)








             老師以生活體驗帶入主題,旅行是增進自己生活體驗很好的方式,即使是食物也能從顏色、樣式、烹煮方式、食材等了解各地的生活形態與文化,也能看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態度,而有了不同體驗,在設計思考,發想等才能有更多靈感來源。接著介紹汽車設計師的工作,一部汽車通常是由許多團隊共同合作而成,可略分為外裝與內裝部分:包裝包含造型、功能、細節等,內裝則包含外部裝潢,互動等等。而設計過程首先會有使用情境的概念圖,並進行產品分析,十字型分析,大部分會有“車型家庭化平台”的發展,利用DNAcustomer了解自己所需,所想要的是什麼,進而與行銷作業結合。過程中設計師必須擁有足夠背景知識才能與其他部門協調。未來車款方面,許多開發以情感,氣氛營造,警示與能源應為概念,其中提到燈型改變為外裝品牌是別的重要部分,以吸引消費者為優先,另外對於未來生活、城市與交通的關係也是目前努力發展的目標。(產設 王亮心)

              這學期剛好有修交通工具造型設計,對汽車也有初步的了解,汽車設計是個漫長的旅程,我們學期末也是要設計下一個世代的車,因為除了市場調查之外,汽車最重要的是世界的延續性,我選mini cooper,它每個版本都共用大燈及霧燈,只是霧燈在車殻上給它不同的切面,所以大家對它的印象,對於汽車我覺得大家都在思考它與人的連結,除了材質和舒適度外,應融合現在最夯的app和雲端系統,把一些資料上傳,有很多車廠也在做這方面的開發,因為都市發展會越來越興盛,能輕巧得在都市中穿梭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主流,而且現在單身貴族越來越多,很多汽車也可往捨棄置物空間而更多機動性發展。(產設 邱瑋晨)

             汽車設計重視人的比例,好像隨著十年一輪的風格會有一種傾向,因為設計過程較長,必須預測未來三至六年的風格。在產品壽命和“前瞻性”上有其特別的地方,未來的車會隨著工業和材質演化。汽車是工具同時也是具有美感的產品,因為工業和材質演化。汽車是工具同時也是具有美感的產品,因為分工很細,所以一般看見的都是外觀設計,今天看到了車子的內部,這也是另一個吸引人的部分,像是BMW i3的介紹,內部的光流有單一的流向,和不同的速度呈現出速度感。我認為是一個很棒的發展方向,因為自己本身在開車時,因為關上窗戶,少了風,就對速度沒有概念。光流的設計提供了一個人性化,美,產品那樣﷽﷽﷽﷽﷽﷽﷽﷽﷽﷽展,車子的可互動性也提升了,戒具備而且安全的提醒方式。因科技的發展,車子的可互動性也提升了,界面上符合人因之外,操作界面也像3c產品那樣為使用者考量,很令人心動能快速便利的操作。
             最後提到未來的交通,很大的想法,把人和兩地移動這樣想法放到,人物和兩地的移動,不僅是縮短了交通時間,同時也更加環保,我會期待在未來,所有的移動,都能整合在一起。(產設 塗若瑜)
              由講師的演講可以很明顯感覺到,設計來自對生活的感受,而往往俱有情感的設計更能讓使用者感動、認同,汽車設計更是看到未來汽車設計概念的影片,會覺得很讚嘆,原來印象中,冷靜、非常工業的汽車產業,居然變得如此人性,對於駕駛的每一個肢體都能做出相對因應的反應,而現在人手一支的智慧手機,更被納入未來汽車設計機能形態改變的部分,讓人深刻感到其實科技和科技之間是環環相扣的,而重點在於這些不同的科技者,將因為“人”的行為被整合,雖然不知道如此大量的科技進入人類世界,是否真的是好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科技的便利性與人性化設計確實為生活許多原本不可能變為可能。(產設 徐珮綾)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2013.04.11 講座題目:建立設計師的創意價值與定位


講座題目:建立設計師的創意價值與定位
講師:劉晨旭
演講大綱:
台灣每年高達400所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生將投入職場,除了專業技能,更需要建立自我的附加價值。講者以自身經歷,分享台灣設計業界需求的轉變,加強專業職能之外的能力,並以多元的觀點自我分析,讓投入職場前先了解自身的特性,提早建立設計師的創意價值與定位。

旭設計 品牌負責人
承風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產品開發創意總監
明志科技大學 兼任講師
崇右技術學院 兼任講師

學歷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碩士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學士

專長
創意思考、產品實務設計、品牌建構與行銷

經歷
2010-2012 佳世達科技Qisda, 創意設計中心,資深設計師
2008-2010 天晴設計,專案設計師
2007-2008 點石創意,設計經理
2004-2007 明基電通BENQ,數位時尚設計中心,主任設計師.
2001-2004 浩漢設計 Nova design, Design Project leader.
           Nova design, KLiDC Malaysia(馬來西亞), Design team leader.

得獎紀錄
2012 台南市十大創意商品,鐵條花文具系列
2012 IPID次方/ 評審團創新設計獎/ 花苗保濕皿
2011新北市、心幸福-居家用品設計競賽/ 入選/ 茶花掠影
2010 G-mark Design Award, BenQ Projector, GP10
2010 IF Design Award, BenQ LCD monitor, V2200TW.
2010
台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佳作, 竹聲 speaker
2009 台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銀獎, 竹光桌燈
2008 第七屆/ 台灣國際創意大賽 專業組 金獎 (集線飾板)
2007 G-mark Design Award, BenQ Digital Camera, DC E1000
2007 IF China Design Award, BenQ LCD monitor, GX22W
2006 IF China Design Award, BenQ Blue ray DVD driver, BW1000.






·         演講時間:2013411 18:10~20:00

·         演講地點:深耕講堂(管理學院二樓)









           老師在演講中拋出一個問題“我希望成為怎麼樣的設計師?激發了我對自己的省思,因為在問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設計師時,要問自己的還有“我是如何看待設計這件事情”?從我就讀工設系這段日子以來,我開始會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並且認識不同思考方式的人們。並且激發我的設計靈感。從今天的演講來看,我自己注重的方向偏向創意思考,缺乏邏輯和程序,今天演講前半部比較嚴肅,但是因為分析很多事情使我瞭解設計產業和未來就業的可能和方向,也讓我開始有個穩定的架構省視自己要的是什麼和我目前所缺少或是不足的部分,前半段演說對我來說受益很多。他讓我知道現實和實現方向。
           演講的後半段著重有趣的案例分析探討,老師舉了很多的例子,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激賞他的幽默性和思考的觀點,我認為老師的一個思考模式相當有趣:那就是每天從日常生活中找一個主題,特別去觀察,從觀看到瞭解到關注的觀看模式是角度的深度程度,我自己突然有種體悟,那就是當你越深入的去“感受”一個事物,最後的那個純粹,就是設計的核心,這是我想成為設計師的原因,因為設計就像是藉由外在觀察之後,將所有的訊息在心中內化成形,思考設計就像是在和自己與社會(人群)對話。就像老師有說到自己大約兩年半換一次工作,就是為了讓自己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和方向中接觸不同的設計模式,我認為這是一種樂趣,因為他在之中體驗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模式。我想設計這個職業不只是一個工作或是興趣,它也是代表著一個人的生存特色和生活規劃。一個工作或是興趣,它也是代表著一個人的生存特色和生活規劃。“我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設計師”這個問題我會開始時常問自己,將他們累積下來,或許就是我人生的縮影。(產設 黃珞鈺)


           剛開始聽到講者是BenQ的設計師,以為他要講很產品的思考模式之類,但其實是在說很整體性的設計師價值,對我來說,設計就是生活,我熱愛設計,展覽講座,外校旁聽等,過去可能是大量的吸收和培養美感體驗消化思考,但久了,便知道自己要什麼了,Matt為我們分類,解釋成為一位專業設計師的能力、特質、市場實踐等,這些都是必要的條件,但環境的變遷,改變我們的因素非常多,即使是一位線上的設計師,有過成名的作品後。假如沒有讓想法更進,創意發想,更前瞻性的設計思考的話,便會漸漸的失去設計師的價值,設計師是個體,其個人特質的特色培養讓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不同,團隊合作的重要,讓事情、案子更有效率的完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懂得溝通,圓潤的和任何人相處,案主,同事、老闆、廠商、父母、老師、朋友皆是,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人脈、口碑、品牌、價值,而以上的重點,都是我持續在培養自己的能力,我希望成為一位傢俱設計師,而很清楚之自己的道路和興趣,專業培養,執行能力,我期待那麼一天。能和Matt一樣出色的設計師,和自己定位。(產設 顏于婷)

           如同劉講師說的,台灣現今設計產業可說是百家爭鳴,除了大公司的設計部門外,越來越多的中小型設計工作室,設計師的個人品牌與文創商品也正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乍看是熱絡的產業活動,但事實上,設計師要在相關領域站穩腳步,嶄露頭角,相對之下就更加困難了。如同我看台灣設計產業,台灣沒有工業大國(德國)的設計背景,也沒有像芬蘭一樣多元的設計文化和天藍資源,小小的一個海島國家,要如何在強國環伺中殺出一條血路,更是一大難題。劉講師也提到了,若是要以設計維生,光賣台灣是活不下去的XD,要有能力和管道把商品販售出去,因此除了設計專業上的能力外,人脈、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也不可少。也許是世界潮流的緣故吧,現代人要在現代社會中好好的存活下去,除了非凡的能力外,更是沒有相關領域的第二、第三工作能力,大概很快就被“時代的浪潮給淹沒了。從大四上聽講座聽到現在,我只覺得身為一個設計師,要關心的、要具備的能力越來越多了,(今天聯財務報表都要學著看了!),沒有人生來就什麼都會,就勤勉的學習吧!專注發揮自己與眾不同的長才、培養自己值得培養的潛力,光明的未來正等著自己。(產設 黃盈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