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題目:說故事:說什麼故事怎麼說?
講師:安哲毅 先生
現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院 兼任講師
電影創作聯盟(TOFU) 秘書長
製片、編劇、導演
學歷
加州藝術學院 電影電視製作研究所 電影電視製作碩士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系 學士
專長
影視美術、製片、編劇、導演
經歷
2013 公視 《擁抱刺蝟》 拍攝中
2012 公視 《Lady’s Night》
2011 紀錄片 《大象 小象》
2010 紀錄片 《我們的風》
2009 公視 《台北異想-末班車》
2010休士頓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2009世界高畫質影展年度最佳長片,首爾國際戲劇獎評審團特別獎
2009保加利亞金櫃電視節銅櫃獎,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獎入圍
2009釜山影展,東京影展,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亞洲電視獎
2008 錄像藝術 《4 Corners》
2008 台法錄像藝術展
2007 公視 《指印》
2007 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編劇,導演獎入圍,南方影展競賽片入圍
2007 錄像藝術 《正面Façade》
2007 中原大學教授暨校友聯展
2005 公視 《黑夜藍天》
2005 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編劇獎入圍
2001 短片 《盜汗 Sweat》
2001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入圍
2001維也納影展,釜山亞洲短片展,葡萄牙Vila Do Conde影展
2002 金穂獎優良短片,美國安亞博影展
§ 演講時間:2013年5月23日 18:10~20:00
§ 演講地點:深耕講堂(管理學院二樓)
老師今天分享了一些弱勢家庭環境的影片,令我感到相當震撼,有些事情在我們的認知裡知道,但是因為沒有親身經歷,所以就很少去關注或是思考有關弱勢族群的議題。今天看到的影片在旁觀者的我眼中像是個故事,但是在那些人的眼中,卻是他們的人生。很震撼,也很感激自己生在資源豐足的家庭。我不知道該如何去幫助那些小孩,但是有些人卻願意去協助那些可憐的孩子(像是修女和大老師),修女說她認為教育可以改變孩子,而且她想要藉由“教育”來培養可能成為滿洲鄉未來領導人的人。這個夢想看來很大,有些不切實際,但是若是努力去做,可能會會看到令人感動的結果。我認為有些事情政府或是法律無法照顧,但是地方人士可以去協助,讓自己的故鄉城鎮更好,但是有時候因為生活的忙碌或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可能在救助方面會有所遲疑,紀錄片的存在和拍攝本應該是要讓更多人知道,可是有時卻又為了保護他們,所以不能公佈,很心酸和無耐。明明是應該受到援助,但是還是會被其他人排斥(向修女後來因為附近安親班趕走)
人漢人相處真的很複雜。在讀設計的過程,老師總會說:設計可以改變世界。但是在一個既有的環境之下,我們又該如何去改變那些人的處境呢?若是設計可以改善問題,那是不是從“物件”的角度而是“人”呢?今天分享的形式是影片、紀錄片,可能和產設較無關聯,但是不論是影片還是產品,都會去述說一個理念,一個故事,我今年去看了新一代設計展,或許是成熟了些,所以對於得獎的獎品影片,少有感動。那些設計有多少是真正為了需要幫助的人而設計的呢?希望我以後的設計可以幫助到那些人,謝謝老師今天放的紀錄片,讓我可以從別人的人生看到自己的幸福,讓我可以從別人的人生看到自己的幸福,並且能為他們做設計或是努力,讓這個動力可以成為回饋社會的目標和夢想。(產設
黃珞鈺)
故事不見得需要從頭說起,也不用多麼精神安排,我覺得傳達出真誠,真心的故事,感情就可敢動人。故事有很多說法,不同的方式傳達說故事的人之不同觀點和想法。修女的愛心和付出,讓人覺得很可愛也有時候滿心疼的。小小的年紀就要學著獨立,離開家人,其實是必須很勇敢,很堅強的。透過影片可以深深體會到小朋友的心情和感受,也因為一些人的付出和想法有所體悟。滿喜歡紀錄片記錄故事的方式,不是精心安排的情節,每個角色都是最真實,最自然的表現,也往往因為這樣可以更深刻體會到故事和人物的情感。故事最讓人有感觸的即是過程,就像自己經歷了一次一樣。(媒傳
王允閑)
今天的講者雖然過去也是唸設計的,但他最後選擇拍電影,他主要想分享的是聽故事這件事,就像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能寫出好文章的作家背後一定也有很豐富的人生故事,拍影片和做設計也是相同的道理,需要聽很多的故事,從別人的人生經歷裡去吸取養分,因為只有真正參與,聽到這個社會中的許多小故事才能體悟的最根本的需求,否則坐在書桌前,我們看到的只會是表象,當然不會有新的,令人感同深受的產出。在看影片的時候很有感觸,因為在去年暑假我去做了國際志工,是到甘肅喬門的偏遠中學做支援教育,學設計之前我的夢想是用設計改變這個世界,但學得越多越懷疑自己到底能對這個世界做出什麼貢獻,所以這也是當初我去做志功的原因,雖然不知道做志工對於設計有什麼幫助,但我還是相信從人與人之間互動獲得感動才是能做出好設計的根源,很慶幸自己處在很好的環境裡,不過有時候不能一味的把任何事視為理所當然,那次做志工我以為我是去付出的,但後來才發現從孩子們的身上我獲得更多,他們的眼睛看到許多不曾看見的事物或找回了遺忘的快樂,當然也聽到了一些悲傷的故事,很喜歡這次講者分享的內容,因為只有先讓自己感動,才能期望別人也受到感動,而這些都會是往後做設計的養分來源,另外在看影片時,也一直想起一件事,是做志工時,不斷被提醒的,就是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附加在上面,因為或許在我們還沒去之前,他們也過得很好,或許是在我們去了之後,他們才產生了比較,這件事大概是我們做任何事都會遇到的問題。(產設
徐紹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