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時間:2012年5月10日 18:10~20:00
演講地點:M0201(第一醫學大樓)
{講師小檔案}
現職
台灣優奎士公司科技顧問
成大建築互動建築研究室國科會計畫總負責人
高雄正修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學歷
博士學位(Ph.D Candidate) 2005-2012
互動建築研究室, 建築研究所, 規劃設計學院,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
碩士學位II (Master Degree II) 2007-2009
人機互動, 資工研究所
喬治亞理工學院, 美國
碩士學位 I (Master Degree I) 2003-2005
互動建築研究室, 建築研究所, 規劃設計學院,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
學士學位 (Bachelor Degree) 1999-2003
建築研究系, 規劃設計學院,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
專長
建築設計與規畫、互動建築、人機互動、腦機互動、資訊視覺化設計、數位製作、參數式設計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兼任設計講師 2010-2011
高雄正修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2011-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2009-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助理 2007-2009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2006-2007
崑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2006-2007
樹德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2005-2010
獲獎與專案
成大綠教室專案 2012
內政部創意巢想未來首獎 :繆思空間 2011
互動教學變形白板設計專利 2011
成大未來教室專案 2010
互動建築一書 2010
台灣教育部永續校園資訊驛站 2006
{講座心得}
感應桌這項作品讓我聯想到一個社會"創作"的新現象,因為資訊的普及,知識的交流變的很容易,工程師也可以寫出很美妙的電子樂或分子科學,像本是研究科學但把這項技術放入廚藝當中居然創造了如此奇蹟的料理。互動這件事將蓋房子(生活中鎖碎或勞力的工作)變成像裝置藝術般的有趣。機械、工程是不討喜的,但中間的轉換的造就了迥異的結果。仿生這件事總是讓人為之驚嘆,無數排列的單一元件,卻又彼此知道方向般的整齊不打擾,造物主偉大,創造又重新詮釋這些自然的物品,人工雖假但美術的前提就是經過"人工",在"自然"(仿生)和"人工"間找到藝術的平衡點。(工設 蘇絲瑋)
"大部分的建築都缺乏環境應變的調適能力",在現代,建築的定義與空間其實可以沒有界限,環境與人類的關係也不應再侷限於容器物體的相互關係,利用簡單的機構可以創在死物變成生命體(ex 海灘怪物)資訊的發達使時空距離極縮,而硬體世界(即實質世界)的相互距離也能再利用發展,人心與空間的距離也有了新的突破。"超越時間與空間"之建築空間即重點,空間(死物)與生命體(即人)互動(對話),使死轉為生命體,不僅帶給我們新生命的衝擊,更讓人類有了未來樣貌的想像,建築將變成另一種形成的居民,與有心臟的生命體"共存",新媒體是跨領域合作而來,該知道的知識還是學不完,但最重要的課題就圍繞在我們身邊,居住的環境,生命的省思啟發,對自然的熱愛,人類應謙虛。媒體傳達設計師、建築設計師比任何職業的人更具生命與環境的奇想,"有感建築"的形式是其中一種傳達方式吧!(媒傳 傅意涵)
感應桌這項作品讓我聯想到一個社會"創作"的新現象,因為資訊的普及,知識的交流變的很容易,工程師也可以寫出很美妙的電子樂或分子科學,像本是研究科學但把這項技術放入廚藝當中居然創造了如此奇蹟的料理。互動這件事將蓋房子(生活中鎖碎或勞力的工作)變成像裝置藝術般的有趣。機械、工程是不討喜的,但中間的轉換的造就了迥異的結果。仿生這件事總是讓人為之驚嘆,無數排列的單一元件,卻又彼此知道方向般的整齊不打擾,造物主偉大,創造又重新詮釋這些自然的物品,人工雖假但美術的前提就是經過"人工",在"自然"(仿生)和"人工"間找到藝術的平衡點。(工設 蘇絲瑋)
"大部分的建築都缺乏環境應變的調適能力",在現代,建築的定義與空間其實可以沒有界限,環境與人類的關係也不應再侷限於容器物體的相互關係,利用簡單的機構可以創在死物變成生命體(ex 海灘怪物)資訊的發達使時空距離極縮,而硬體世界(即實質世界)的相互距離也能再利用發展,人心與空間的距離也有了新的突破。"超越時間與空間"之建築空間即重點,空間(死物)與生命體(即人)互動(對話),使死轉為生命體,不僅帶給我們新生命的衝擊,更讓人類有了未來樣貌的想像,建築將變成另一種形成的居民,與有心臟的生命體"共存",新媒體是跨領域合作而來,該知道的知識還是學不完,但最重要的課題就圍繞在我們身邊,居住的環境,生命的省思啟發,對自然的熱愛,人類應謙虛。媒體傳達設計師、建築設計師比任何職業的人更具生命與環境的奇想,"有感建築"的形式是其中一種傳達方式吧!(媒傳 傅意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