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勳介紹
學歷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 博士候選人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碩士
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 學士
專長
紀錄片製作與發行、醫療與影像
文化創意產業、多元文化教育
現任:充電趣電影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
| ||
經歷:
中州科技大學視傳系專任教師
兼電影中心主任
台北市紀錄片職業工會理事
台灣生死輔導學會理事
|
紀錄片代表作:
2012《瑞成書局─種子照亮人間路》
2011《愛的希望愛的福阿》
2009《我期待》
2006《生命角落》
| |
榮譽與肯定:
2012年《瑞成書局─種子照亮人間路》四月舉辦千人首映會後,受邀至學校、企業、政府與社團等,至八月已舉辦近50場放映會,並獲得慈濟證嚴上人的接見,嘉許本片。
2011年《愛的希望愛的福阿》獲台北當代藝術館與捷運局邀請,在捷運地下街舉辦影展,連續放映二個月。同時受邀至日本早稻田大學與香港同志電影節放映。
2010榮獲「傳染病防治貢獻卓越-防疫獎勵個人獎」/衛生署疾管局
2009榮獲「專題研究傑出貢獻獎」/中州科技大學
2009榮獲「傑出資訊志工團隊銀質服務獎」/教育部
| ||
擔任評審
| ||
2012 TIC100創業大賽評審
2011世界豬腳節短片競賽評審
2011郎靜山動畫作品競賽評審
2010高雄橋頭金甘蔗影展評審
2010彰化縣政府媽祖紀錄片審查
2009夢想嘉年華短片徵選
2009嘉義新港奉天宮從影像看媽姐影片徵選競賽
|
2008彰化縣「就是愛拍彰化商圈-多媒體影音創意競賽」
2008全國毒癮愛滋影片徵選競賽
2007台中縣地方之美─地方文化館CF短片徵選競賽
2007「姨媽後現代生活」影片徵選競賽
2006中山大學中文系台灣文化研究室台灣紀錄片影展徵文比賽
| |
受邀演講
| ||
每年演講場次約80場,受邀到各大專院校、國高中小、文化局、圖書館、讀書會、社區大學、監獄感化院、政府各機關與民間企業單位。帶領大家透過不同主題的紀錄片豐富生命。
| ||
近年紀錄片代表作品
1、2012年正在拍攝中的紀錄片:《馬拉松的生命─抗癌勇士劉德成紀錄片》
抗癌勇士跑出新生命 紀錄片喚熱情---自由時報2012/4/9
〔記者張瑞楨/台中報導〕由台中市豐原慢跑協會與紀錄片導演陳正勳發起的「二○一二亮麗豐原一○一馬拉松」慢跑,昨日清晨於豐原區舉行,由抗癌勇士劉德成起跑,他十三年前罹患口腔癌,醫師告知只剩六個月生命,歷經十次大手術,左臉下巴幾乎不見的他,用慢跑多活十幾年至今,他說:「我的命是跑出來的,為生命奔跑吧!」
這場慢跑也是紀錄片導演陳正勳的拍攝重點,他認為劉德成透過跑步奮力抗癌的歷程,是很有意義的勵志故事,「幸福的滋味,就在走過困難之後」,他透過台中市議員謝志忠的安排,開始拍攝這部紀錄片,企圖找到民間「正面循環的活水力量」。
左臉下巴切除 為慈母再出發
劉德成以前是游泳教練,有抽菸與嚼檳榔嗜好,四十二歲就罹患口腔癌,醫師「宣判」只剩六個月生命,不服輸的他為了切掉癌細胞,動了十次大手術與三十五次化學治療,幾乎切掉左臉下巴等部位,至今已經五十五歲。
從萬念俱灰到振作抗癌,劉德成有一番波折,罹患癌症後某天,他的牙齦嚴重流血,又沮喪又虛弱,希望自己早點解脫,灌了烈酒想醉死,其母見愛子「可能不行了」,還幫愛子把往生的衣服穿好等死,陪伴愛子走人生最後一程。劉德成的朋友得知後,責罵「你不能比媽媽早走」,他才頓時醒悟,選擇慢跑與癌症搏鬥,去年三月於新北市完成連續十二小時七十二公里的馬拉松紀錄。
導演將拍成奮勇勵志片
陳正勳預計花一年半完成這部紀錄片,劉德成希望這部紀錄片能把他熱愛生命、感謝母親不離不棄,以及奮勇抗癌的生命奮鬥過程公諸於世,喚起人們對生命與親人的更多熱情。
2、2012代表作:《瑞成書局-種子照亮人間路》
寫書名留青史,不難。更困難的挑戰,是經營一家走過百年歲月的書局。現今位於台中雙十路上的「瑞成書局」成立於1912年。日據時代,創辦人許克綏有感於延續漢學文化的重要,不畏日警的權勢,兼賣漢學的啟蒙書。民國10年至上海批書、12年到福州湧泉寺恭請佛經回台灣流通。民國一百年瑞成書局第三代許欽福遠赴中國大陸,尋覓創辦人當年批書、請經的足跡。在這趟旅程裡,有跨越世代的親情尋根、有台灣弘揚佛法的緣起、有家族代代和睦的傳統、有企業經營百年的秘密。這部影片從一顆種子開始,你將看見大樹成長的過程。在這顆大樹下,勤儉誠信慈如沐春風,身體與心靈將宛若新生。
全國巡迴放映座談會一覽表
場
|
日期
|
邀請單位與觀眾
|
場
|
日期
|
邀請單位與觀眾
|
1
|
2012/3/8
|
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
23
|
2012/6/16
|
國立美術館
|
2
|
2012/3/19
|
彰化二林社區大學
|
24
|
2012/6/20
|
國立美術館
|
3
|
2012/4/7
|
台灣生死輔導學會會員大會
|
25
|
2012/6/22
|
國立美術館
|
4
|
2012/4/21
|
台中一中首映
|
26
|
2012/6/26
|
國立美術館
|
5
|
2012/4/29
|
PF髮廊全體員工
|
27
|
2012/6/28
|
國立美術館
|
6
|
2012/5/2
|
中山大學中文系
|
28
|
2012/6/30
|
國立美術館
|
7
|
2012/5/2
|
高雄醫學大學高醫書院
|
29
|
2012/7/5
|
國立美術館
|
8
|
2012/5/3
|
南華大學校長、教授與學生
|
30
|
2012/7/10
|
國立美術館
|
9
|
2012/5/3
|
中部經濟小組會議
|
31
|
2012/7/13
|
國立美術館
|
10
|
2012/5/3
|
台灣影像部落閣
|
32
|
2012/7/15
|
國立美術館
|
11
|
2012/5/8
|
台灣影像部落閣
|
33
|
2012/7/2
|
修平科技大學中文系教授
|
12
|
2012/5/15
|
靜宜大學大傳系
|
34
|
2012/7/7
|
小路映畫-藝文人士
|
13
|
2012/5/17
|
台中市新聞局
|
35
|
2012/7/13
|
益張集團全體員工
|
14
|
2012/5/18
|
台中市政府各處室員工
|
36
|
2012/7/21
|
彰化丁家大宅
|
15
|
2012/5/23
|
台北新生扶輪社
|
37
|
2012/7/26
|
瑞成書局教室
|
16
|
2012/5/24
|
慈濟大學宗教研究所
|
38
|
2012/8/4
|
沙鹿圖書館
|
17
|
2012/6/2
|
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中心
|
39
|
2012/8/5
|
台中市生活美學協會
|
18
|
2012/6/13
|
台中市跨業交流協會
|
40
|
2012/8/9
|
東海扶輪社
|
19
|
2012/6/14
|
台中市飛雁創業協會
|
41
|
2012/8/18
|
高雄飛雁創業協會
|
20
|
2012/6/16
|
沙鹿電影圖書館
|
42
|
2012/9/9
|
宗教博物館
|
21
|
2012/6/16
|
圓味屋
|
43
|
2012/9/27
|
彰化企業團體
|
22
|
2012/6/14
|
國立美術館
|
44
|
2012/10/13
|
南屯圖書館
|
3、2011年代表作:《愛的希望愛的福阿》
#陳正勳導演長期關注與拍攝醫療紀錄片,並於2010榮獲衛生署疾管局頒發「傳染病防治貢獻卓越-防疫獎勵個人獎」。
#《愛的希望愛的福阿》自2011年舉辦發表記者會後,各大報紙熱情推薦、並受邀至《新聞哇哇挖》等電視專訪、台北捷運公司與當代藝術館共同邀請在捷運地下街連續放映2個月。
亞洲首部:挺愛滋兒 戴媽入鏡 攝動人心
亞洲第一部以愛滋感染者父母為主角的紀錄片「愛的希望愛的福阿」,讓不少人看得掉下淚。上圖為戴媽與兒子馬修的背影。圖/陳正勳提供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1.07.11
「如果你有任何事情,我希望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媽媽,我會無條件幫你任何忙……」青年馬修罹患愛滋,他的母親「戴媽」從震驚到全力挺他,使原本疏遠的母子關係頓時變親密。
這段過程由導演陳正勳拍成紀錄片「愛的希望愛的福阿」(福阿,平安符意),雖僅三十七分鐘,看過者無不動容。這也是全亞洲首部關於愛滋患者父母的紀錄片。戴媽和前夫離婚多年,雖然愛兒子,卻因為不住一起,關係疏遠。首次知道兒子是同志,是兒子的愛人告知,讓她體會「原來同志的愛也和異性戀一樣激烈」;不久兒子長期發燒、發癲癇,醫院檢測找不到原因,她主動向醫院提及兒子可能是同志,沒想到病因真的是愛滋。
戴媽身為醫院行政人員,開始尋求援助,卻找不到任何幫忙。陷入焦慮的她,被成功大學護理系副教授柯乃熒一句話點醒:「其實真正該放開的是妳自己」,終於下定決心:「如果我都不挺兒子了,誰會挺我兒子!」她開始不在意周遭冷眼,積極參與同志、愛滋患者相關聚會。
去年國內舉辦首次愛滋患者父母聚會,陳正勳第一次見到戴媽。「她從頭哭到尾,主動問我可不可以拍一部她兒子的紀錄片?」原來戴媽想留下孩子「現在健健康康的模樣」,更想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在拍片過程中,母子關係漸漸拉近,馬修說,「過去我總是單向把自己隔離起來,但現在我終於知道媽媽對我的愛」;戴媽也滿懷感慨:「我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兒子出院後回家那二十天,可以看著他一天天復原……」
兩人在片中都正面入鏡,戴媽坦言,也曾感到同事的冷漠,但她覺得須現身說法,才能幫助像兒子一樣的孩子;擁有穩定工作的馬修則說,了解媽媽對他的愛,「比工作還重要」。在片尾,戴媽和「玫瑰少年」葉永鋕的媽媽都出現在高雄的同志大遊行,宛如天下母親的宣言。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中州科技大學視訊傳播系專任講師陳正勳拍攝「愛的希望愛的福阿」,不但讓紀錄片成為戴媽母子溝通的橋梁,也撫慰自己父喪的傷口。他表示,拍完此片,更了解父母在孩子生命的重要角色。
*************************************************************************
•演講主題:從紀錄片發現夢想
•演講時間:2012年12月20日 18:10~20:00
一個好的紀錄片,不是只有讓受訪落淚,而是讓一般大眾也能感動,當一般大眾也能感同身受時,才能以自身的立場去驗會主角本身的情境,背景也才能瞭解每個「標籤背後的因果故事。而要能讓受訪者自在的在影片前呈現是重要的,在老師講要注意的點有「二安」安身、安心,「二解」紓解、諒解,「二預」預測,預備,了解所想傳達的主題、影片目的,傾聽受訪者、理解受訪者,在刀口上自己的詮釋,風格定調而呈現給大眾,透過看見每個小人物故事豐富彼此內心也讓眼界更廣。(產設
黃伊甄)
紀錄片是真實事件,真實生命的影片,紀錄片比起一般電影充滿更多生命力,也具有更深的議題性。紀錄片於我而言,比起娛樂性的電影,更具價值,也更有啓發性,我們的人生價值究竟是什麼呢?追求個人名利,還是為這些社會留下些什麼?到底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紀錄片一直讓我很喜歡的原因就是真實性與無比喧鬧的生命力,仿佛能將人類,受訪對象的時光停留。也因為其實真實性讓人對所見所為更加深刻。印象深刻的是以前曾看過納粹紀錄片,納粹做什麼事都會加以記錄,所以當時二戰時,留下集中營焚化屍體的紀錄片,當下看到讓我非常震驚,也喚醒我對自己國家的重視。(如當時波蘭、法國對於德國的行徑沒有很重視,導致日後悲劇)如果我們不關注自己的國家,又有誰在乎呢?難道要等到手被砍掉,人才知道痛,知道危險嗎?所以我認為紀錄片比起一般電影更具啓發性。(產設
陳又寧)
老師的演講從一開始就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以不同有趣的問題帶出許多俱有啓示性的答案。再以簡短的影片講述刻板印象之於人的影響,我覺得很深刻的是老師提到關於生命現場的這個說法,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很難真正的去了解和有所認同的,但紀錄片的拍攝卻是要把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傳達出去,感染所有的觀眾,老師也撥了自己拍攝的同治議題的紀錄片,雖然是為同志議題的影片,但我卻感受到很深刻的親情,真正愛一個人是無關乎外在或是其它的,我很有感觸的一句話是戴媽媽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愛要走在前面,只有愛才能讓人堅強面對一切,我覺得不只面對一切,愛也能包容化解所有不愉快,讓一切變好。(產設
徐珮綾)